广东教育
主办单位:广东教育杂志社
国际刊号:1005-1422
国内刊号:44-1145/G4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29954 人次
 
    本刊论文
贯通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课堂

以往的科学教学最关注的是学生对于知识本身的理解和掌握,教师最先考虑的是挖掘知识的深度、拓宽知识的广度,这就让教师过分注重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完整性和理论性。“理想情况下”的例子让课堂脱离实际,而又完全高于生活,使课堂成为公式、定理和符号的有机统一体。

  科学课程的目标是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身边最熟悉的事物和现象才是所有规律的立足之本,能将这些应用于生活才是学习的根本目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熟悉的生活世界来满足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上的需求,并引导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认识,触类旁通,应用于其他。这样的学习才能让学生感觉亲切、实用,自然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注重教学目标的设定
  教师应该从思想上认识到课堂生活化的重要性,这直接体现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新课改后,教学目标从原先单纯的知识目标扩展到三维目标,这也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要从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例如,在教学“动物新老个体的更替”内容时,知识与技能目标集中体现在学生能够理解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区别。如何检测学生是否理解知识?我想,学生如果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两种生殖方式的特点,能判断身边具体的生物的生殖方式,就意味着他们已经基本掌握了基本的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可以理解为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过程与方法是否科学,在理解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有无得到方法上的启示。将“从生活到科学”贯穿整个教学,从生活中获取信息,利用科学方法对信息进行处理得到所需要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可以理解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是否有利于形成积极的价值观。这节课如果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体会“学有所用”,也就体现了它的价值。
  二、教材处理生活化
  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原因,教材的编写难以使教学内容符合各地的生活实际,这种地域的差异、风情的差异、生活的差异是难以避免的。例如,在教学“物质的溶解性”中,为了体现不同的液体对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有这样一个活动环节:将1滴色拉油滴入水中,它能溶解吗?将色拉油滴入香蕉水中,它能溶解吗?色拉油对平时不入厨房的初中生来说还勉强能接受,而香蕉水为何物?这个实验只是为了让色拉油溶解在香蕉水中,以体现它在水中不能溶解的区别,那为什么不采用学生更加熟悉的汽油呢?更贴近生活,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又免去了学生对香蕉水的过多疑惑。
  三、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学生有自身的潜能,有发展的需求,有自己的生活经历,教育要充分尊重和遵循学生自身。教师的核心能力是组织学生自主有效地学习生活。生活化的课堂解放了学生的思想,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地整理、加工、提炼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在相互交流和激烈的思维碰撞中修正自己的认识。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四、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生活化资源
  贴近学生的生活,从生活经验中引出学习主题是科学教材的一个鲜明特点。“升华与凝华”知识解决了学生对灯泡会变黑现象的困扰,“体温的控制”知识解决了学生对人体体温恒定现象的疑惑,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元素分布”之后人体中元素的作用的介绍,“地磁场”之后信鸽导航与地磁场的了解,“浮力”后轮船载重线的认识等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外,对著名科学家的生平、研究经历,最新科技动态,人类发展历史等介绍也体现了科学从生活中来,更要应用于生活的思想。
  五、设置生活化的作业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那么课外作业就是学生学习的推助器。科学中不少概念比较枯燥、抽象,一些演示实验可见度又低,但这些内容往往可以在生活中得到体现。布置一些简便的课外小作业,通过对知识的运用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的素材其实很多。
  在学习了电功、电功率等内容后,可以要求学生回家寻找家电的标牌,把它们拍下来,通过计算比较不同品牌家电的耗电量。也可以要求学生调查本月家里电费的花费情况,并计算出家里主要用电器的用电量,通过数据的比较,制订家庭省电方案。在学习了“物质的特性”之后,首先让学生观察自己或者家人半天的生活,从中寻找物态变化的现象,并且解释产生的原因。再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来相互评价。
  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以生活素材为依托的科学课程也是如此。作为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更应该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渗透生活化的教学思想,让每个内容都有迹可循,从知识内容上、方法技能上、情感态度上渗透学之有用的思想,逐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广东教育》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广东教育》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