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教育
主办单位:广东教育杂志社
国际刊号:1005-1422
国内刊号:44-1145/G4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29964 人次
 
    本刊论文
高中数学解题思维策略之我见

数学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科目,在解题过程中不仅需要有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需拥有一定的推理能力。特别是在高中数学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涉及的知识面更广泛,难度明显提升,对解题思维的要求更高,与初中数学在解题策略上存在明显差异,笔者是一名高中在校生,想与大家交流一下高中数学解题的一些思维策略和方法。

  一、分析题干明确题意,挖掘题目潜在含义
  高中数学和初中数学相比有着明显的差异,初中数学题目通常较为简单,读完题干后,我们基本就能够确定解题思路,无需太多探索和思考。高中数学题目则不然,对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要求较高。首先,学生应对题干进行认真分析明确题意。在解答高中数学题目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不少晦涩难懂、结构复杂的题目,在审题时必须将题干进行拆分,将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化,充分挖掘出题干中的潜在含义,并理清题干中各个条件之间的关系和定位,从而节省时间且提升解题的正确率,最终快速、准确地得出答案。
  例如,在学习“随机事件的概率”时,把红、黑、白、蓝4张纸牌随机地分给甲、乙、丙、丁4个人,每个人分得1张,事件“甲分得红牌”与“乙分得红牌”是( )。
  A:对立事件 B:不可能事件
  C:互斥但不对立事件 D:以上均不对
  我们应知道本题主要考察区分“互斥”与“对立”二者的联系与区别,包括:两事件对立必定互斥,但互斥未必对立;互斥概念适用于多个事件,但对立概念只适用于两个事件;两个事件互斥只表明这两个事件不能同时发生,即至多只能发生其中一个,但可以都不发生;两事件对立则表示它们有且仅有一个发生。在分析题干时要得出事件“甲分得红牌”与“乙分得红牌”是不能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这两个事件可能恰有一个发生,一个不发生,可能两个都不发生,所以应选C。
  二、激发灵活数学思维,透过现象明晰本质
  灵活性的数学思维即根据数学题目的相关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提出灵活且简便的解题方法。笔者在学习高中数学知识时,发现部分数学题目变幻莫测,即使掌握某种题型的具体解法,也不能正确解答题目。所以要明晰这类题型的本质特征,我们要养成细心观察题目的好习惯,这是解题的关键环节,任何一道数学题都有一定的数量关系或位置关系,要想轻松解答就要从整体上观察题目特征,认真思考并透过现象寻找本质。当然,我们在解数学题时还应勤于联想,对于难度稍大的问题,通过适当联想就可以通过固有的知识经验去构建联系。
  如针对“直线的方程”相关题目,求与两坐标轴正向围成面积为2平方单位的三角形,并且两截距之差为3的直线方程。当看到这道题目时,我们通常会想到这是关于解答直线方程题目中比较常见的,一般解题时先设直线方程,再根据题意逐步计算最后得出答案,这个过程就是透过现象明晰本质。仔细审题之后,笔者设直线方程为x/a+y/b=1,根据题意得出1/2ab=2,所以ab=4。又有a-b=3,所以得出b=1或b=-4(舍去),此时a=4,直线方程为x+4y-4=0;或者b-a=3,则得出b=4或b=-1(舍去),此时a=1,直线方程为4x+y-4=0。如此,在解题过程中,要多角度思考探究,激发思维的活跃度,进而知道a、b存在两种情况,如果只得出一个直线方程将会导致答案不完整。
  三、运用思辨数学思维,跳出定式巧妙解题
  思辨性的数学思维即在解决高中数学题目过程中,做到不轻信、不盲从,拥有个人独立的思考能力,并依据自己的准确推理能力进行验证,最终总结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解题技巧和方式。思辨性数学思维与我们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有着直接关系,我们在初次接触某类数学题目时,通常会采用定式思维去分析和思考,思路往往受到限制,使用常规方法去解答问题。但是针对部分特殊数学题目,如果我们仍然采用常规方法就容易陷进定式,反而无法正确解答,这就要求我们采用思辨性数学思维,跳出定式巧妙解题。
  以“等差数列”中的相关题目为例:等式x=是a、x、b成等比数列是(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当我们看到这一题目时,通常会错误地选择A或B或C,主要原因在于等比数列{an}要求每一项和公比q都不能是0,如果忽视这一点就极易出错。正确解法为:x=,a、x、b不一定等比,如果a=b=x=0,若a、x、b成等比数列,则x=±,所以正确答案为D。
  在解答此类数学题目时,我们一定不能被定式思维局限或限制,而是学会运用思辨性数学思维,充分考虑与题目内容相关的每一个条件和最重要的特殊条件,敢于打破常规,从其他角度思考和分析题目,最终正确巧妙解答。
  总之,学生在学习高中数学知识时,解题过程中一定要从认真审题做起,有效运用灵活性和思辨性的数学思维,在反复训练中不断提升个人数学解题思维和解题能力,要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不断积累,进而总结经验找到有效解题的思维策略和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取得更好的成绩。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广东教育》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广东教育》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